中国网3月26日讯(记者 裴希婷)3月2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监测司司长蒋火华表明,通过2023、2024“两步走”,现已按期圆满完结了地级及以上城市声环境质量主动监测体系建造,主动化率从2023年的8.7%大幅跃升至100%。这是噪声监测从手艺到主动翻天覆地的改变,是噪声监测的重要里程碑,效果来之不易。
据了解,2023年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噪声监测作业的定见》,提出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于2023年末前、其他地级城市于2024年末前,别离完结声环境质量主动监测体系建造。本年1月,印发了《“十五五”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功用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设置计划》,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布设了4005个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
一是噪声监测点位数量与城市规模相适应。城市是噪声污染的会集区域,城市规模越大,需求布设的噪声监测点位就越多。依照功用区布设和有关技术规范,超大、特大城市不能少于20个,大城市不能少于15个,中等城市不能少于10个,小城市不能少于7个。还要求超大和特大城市应主动恰当添加监测点位数量。
二是把噪声监测点布设在老大众身边。优先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噪声灵敏建筑物会集区域设置点位,站点周围200米范围内应以居民住所、宿舍楼等噪声灵敏建筑物为主。不得将点位设置在城市人口密度偏低、方位相对偏远、周边没有噪声灵敏建筑物的当地,比方公园、景区等。总归,便是要让噪声监测数据,和老大众对声环境的切身感受相一致。
三是以数智化充沛赋能噪声监测。噪声主动监测诞生之日,正是数字化、智能化欣欣向荣之时。现在布设在地级及以上城市的4005个监测点,天生就自带数智化基因,它们既是主动监测站,也是智能监测站。这些监测站点装备了声源辨认模块,能主动辨认追寻虫鸣鸟叫、人为活动等不同的声响“暗码”,不仅能测噪声的分贝数,还能知道噪声从哪儿来,可以更精准支撑噪声污染防治。
现在,河北、上海、安徽等地在官方网站揭露了噪声主动监测实时信息,别的的当地也在积极地推动噪声监测信息揭露,充沛保证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知情权、参加权、监督权。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加强声环境监督测定与点评,推动噪声声纹数据库建造,提高噪声来历解析才能,为实在处理好老大众“家门口”的噪声问题供给更有力的监测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