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噪声监测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25年中国噪声监测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发布日期: 2025-03-29 15:30:02 来源:ayx爱游戏官网登录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从生态环境部获悉,近五年来,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夜间达标率均呈现上升趋势,昼间达标率由2020年的94.6%上升至2024年的95.8%;夜间达标率由2020年的80.1%上升至2024年的88.2%。了有效控制噪声污染,我国全面升级了噪声监测网络,使得人

  随着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高速推进,噪声污染已成为继大气、水、固废之后的第四大环境污染问题。城市交通、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及社会生活产生的噪声对居民健康和生活品质造成显著影响。近年来,公众环保意识提升,噪声投诉率居高不下,政府也将噪声治理纳入生态文明建设重点。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白准确地提出要解决群众“家门口”的噪声问题,标志着噪声污染防治进入新阶段。

  噪声监测是指对干扰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声音及其声源进行的监测活动。其最大的目的是评估噪声对人类健康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及时有效地发现噪声污染问题并采取对应的治理措施。噪声监测的详细的细节内容包括城市各功能区噪声监测、道路交互与通行噪声监测、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厂界监测、建筑施工监测和噪声源监测等。

  中国噪声监测行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依赖手工监测设备,数据代表性与时效性不足。21世纪以来,自动监测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行业逐步向智能化、网络化转型。政策法规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及多项国家标准的完善,为行业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前,噪声监测不仅是环保监管的重要工具,更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公众健康保障的核心支撑。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噪声污染问题日渐凸显。在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上,关于噪声污染的投诉举报量一直占据前两位。为了有效控制噪声污染,我国全面升级了噪声监测网络,使得人民群众能够天天看到噪声自动监测数据。从生态环境部获悉,近五年来,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夜间达标率均呈现上升趋势,昼间达标率由2020年的94.6%上升至2024年的95.8%;夜间达标率由2020年的80.1%上升至2024年的88.2%。

  此外,生态环境部继续推动城市噪声地图应用试点,全方面开展了噪声监测设备硬件部署与软件平台开发。截至目前,试点城市共安装噪声监测设备300余套,部分试点城市已完成基础系统试运行,各试点城市积极挖掘特色应用场景,探索信息发布方式,为城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智慧化和精准化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近年来,中国密集出台噪声污染防治政策,强化监测要求。例如,《声环境品质衡量准则》(GB 3096-2008)明确了噪声限值与监测方法,推动自动监测替代传统手工监测。2023年发布的《“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构建全国声环境自动监测网络,目标覆盖重点城市功能区。政策支持下,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凭借连续运行、数据量大、抗干扰性强等优势,成为主流。例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已部署固定式监测站与移动监测车结合的网格化系统,实时捕捉突发噪声并溯源。技术层面,声纹识别、噪声地图、AI数据分析等应用明显提升监测精准度。国内企业如中科天绘、先河环保等推出国产化智能设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部分产品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行业呈现“金字塔”竞争格局:头部企业占据高端市场,中小厂商聚焦区域化服务。东部地区因经济发达、环保投入高,占据超50%市场占有率;中西部随着城镇化提速,需求潜力逐步释放。产业链上游以传感器、通信模块为核心,中游涵盖设备制造与系统集成,下游延伸至交通、工业、智慧城市等领域。第三方检测服务、数据平台运营等新兴模式兴起,推动行业从硬件销售向“设备+服务”转型。

  数据应用不足:监测数据与治理决策联动较弱,部分城市存在“重监测、轻治理”现象;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噪声监测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投资战略规划报告》分析:

  当前,噪声监测行业正处于从“量增”向“质变”转型的关键期。政策层面,“美丽中国”目标与“双碳”战略的叠加,要求噪声治理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市场层面,智慧城市、新基建等工程催生海量监测需求。与此同时,技术迭代加速,如5G传输、边缘计算等赋能设备小型化与实时分析,行业边界不断拓宽。然而,技术标准不统一、商业模式单一等问题仍待破解,未来需通过跨界融合与生态共建,实现从单一监测向全链条服务的跃升。

  “十四五”后期,噪声防治专项立法有望出台,监测网络将向县级城市下沉。环保税、排污许可等经济手段的引入,倒逼工业公司加大噪声监测投入。预计到2030年,全国自动监测点位将超10万个,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联动体系。

  微型化:MEMS传感器、低功耗设计推动便携式设备普及,覆盖社区、学校等场景;

  交通领域,智慧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监测需求激增;工业领域,绿色工厂认证推动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民用市场,智能家居设备(如降噪耳机、环境监视测定仪)融入监测功能,开辟消费级蓝海。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噪声治理需求为国内企业出海提供机遇。

  欧美企业在高端设备市场仍占优势,但中国凭借成本与技术迭代速度,逐步抢占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中外合作模式从设备出口转向技术标准输出,如参与国际噪声地图标准制定,提升行业话语权。

  中国噪声监测行业在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协同驱动下,已进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自动监测网络的普及与数智化技术的应用,明显提升了噪声污染的识别与管控能力。然而,核心技术“卡脖子”、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需通过创新生态构建与资源整合解决。

  展望未来,行业将呈现三大主线:一是技术融合加速,物联网、AI与声学技术的深度结合催生新型解决方案;二是服务模式升级,从单一设备供应转向“监测-治理-评估”全周期服务;三是国际化布局深化,国内企业通过技术输出参与全球环境治理。随着“宁静中国”目标的推进,噪声监测不仅是环保刚需,更将成为智慧城市与健康生活的重要基石,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想要知道更多噪声监测行业详情分析,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5-2030年中国噪声监测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

上一篇:生态环境部:DeepSeek在环境监视测定上得到初步应用

下一篇:鞍山15座噪声主动监测站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