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晒出生态环境成绩单: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171天,同比去年增加9天;全市114个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提升至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天府净土。近年来,成都不断深入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刚柔并济执法,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3月7日,正值成都臭氧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期间,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通过自动监控管理端发现成都某页岩砖厂数据异常,立即开展污染源现场检查。原来,该单位涉嫌在脱硫塔维修期间生产,最终被依法处理。
“我们狠抓生态环境法制化建设,推动饮用水水源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2个条例修正,依法打击生态环境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副总队长张川和记者说,在构建非现场执法智能监控机制方面,以数智大气系统为平台支撑,构建起以自动监控为核心,无人机、走航车等为辅的综合智能分析链条,并推进自动监控平台运用。目前,651家企业已安装自动监控并联入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今年以来该局在创新打造营商环境、开展柔性执法方面做了进一步探索。截至目前,已对全市300余家重点行业公司进行上门帮扶并提出评级建议。据省生态环境厅最新公布的2023年第一批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评级结果,新增的4家A级企业中成都占2家,45家B级以及绩效引领性企业中成都占23家。
同时,市生态环境局还积极指导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申报中央、省生态环保资金用于改造补贴。目前,已指导9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进入中央生态环保资金项目储备库,13个项目进入省库,4个项目已通过市级评审,9家企业获得3433万余元生态环境资金。
天台上,自动采样管实时采集空气;楼层里,在线分析设备实时检测各种参数。昨日,记者在四川省首个综合性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成都市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看到,30余台在线余台外场实验及移动观测设备正不停地对空气进行监控。这样一个有着空气监测站“特种兵”之称的超级站,可监测150余种指标。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是怎么样做监测的?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罗伊娜打了一个比方,PM2.5如同很小的实心球,包含不同来源的污染物,其中的钾元素可能来自秸秆燃烧的排放物,通过判断不同组分的浓度变化,可以分析研判污染来源,实现精准管控。
罗伊娜介绍,根据不同的测量参数,在线实验室分为光学实验室、气溶胶(颗粒物)组分实验室和气态污染物组分实验室等,对应的设备包括粒径谱仪、浊度仪、黑碳仪、重金属分析仪等。
“我们已形成了完整的‘运行-质控-分析-解读’业务化运行体系,以日、周、月、季、年为频次开展快速解读和长时段分析的业务型科研超级站。”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大气所副所长冯淼表示,既有及时响应的实时快报,又有过程回顾专题评估分析,整个团队已经实现每日一日报,每周一周报,每月一月报,每过程一专报。
通过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赋能,去年全省各地的污染天数总计比预测减少415个污染天,其中成都市抢回优良天35天。
共同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设置“区域协同”专章,对成都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政策制度、执法协作、资源共享等进行规定;签署《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区域战略合作协议》《成德眉资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及科研合作协议》……近年来,成德眉资四市生态环保合作越来越紧密,成都平原经济区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联治逐步深化。
“我们将发挥成都市大气复合污染研究和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效能,联合开展四市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工作。”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质量预测预报所所长陈曦表示,将持续实时共享有关信息,为四市预警应急响应、大气污染管控、环境质量管理和重大活动保障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省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总站大气室主任张巍介绍,四川省15个重点城市都规划布局了超级站,今夏有11座投入运行,另外在成都还投入2个移动式方舱超级站,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污染物来源解析,从而摸清大气污染物的构成、行业、点位,分析不一样的区域的特征污染因子、浓度高低时限、变化趋势等,进一步提升“蓝天保卫战”的科技支撑。
每年遥望雪山70余次、新能源车保有量突破51万辆、“碳惠天府”平台用户超200万……一组组数据见证着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的大美画卷。
未来,成都将持续擦亮绿色“底色”,增加市民生态幸福感和获得感。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将深入学习贯彻习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习提出的“四个发力”重要要求,以公园城市建设为重要载体,把纵深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努力让市民享受实实在在的生态福利。
在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以大气治理为例,将继续坚持精准治污减排,深入推动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移动源污染治理三大攻坚战,严格实施大气污染防治50条措施,同时坚持区域联防联控,实行分区域、分时段、分层级协同减排。
在引领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面,以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例,将坚持以移动源、工业源“小切口”治理带动“四大结构”优化调整,聚力发展晶硅光伏、动力电池和氢能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力争今年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达2600亿元以上。
在推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方面,以“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为例,未来将推出更多的线上、线下碳积分场景,让用户获取碳积分的途径更为丰富,并分类定制激励机制,不断夯实全社会碳达峰碳中和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