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积极做出响应农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立足自身实际,探索出“信息化+现代农业”的创新模式,成功赋能“新农人”,助力当地农业迈向高水平发展的新征程,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青原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作为智慧农业建设的先锋,率先搭建农业物联网平台,将可视监控、远程控制、电子商务和产品可追溯等多个平台整合,同时接入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依托该平台,园区打造了现代农业展示馆。作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展示馆不仅是农业物联网技术的集中应用示范场所,还承担着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开展农业科普研学的重要任务。
馆内的多项系统,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水肥一体化系统能精准监测无土栽培的水质,并实现精量施肥;温室补光系统可在光照不足时,通过远程操控及时补充光照;环境采集系统会自动上报大棚内的空气温度、湿度等数据;土壤肥力检测系统帮助农户实时掌握大棚内的土壤状况;育苗喷淋系统支持远程操控或自动化喷淋作业。
为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青原区全力打造区级生态农产品体验中心和电商运营中心。以“信息化+农业电商”为核心,积极地推进“123+N”智慧农业建设,即搭建1个农业大数据中心,打造生产、经营2大数字化应用体系,健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质量监管、品牌培育3大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拓展N个特色应用场景。
通过“云”“网”“端”建设,青原区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将全区“三品一标”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进行整合,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同时,融合O2O、众筹、认领、私人定制等新型流通业态,打造区域性农产品商贸交易买卖平台,极大地缓解了农产品销售压力,明显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品牌影响力。
青原区搭建“农业机械化作业信息平台”服务终端,建立固定的水稻生产绿色机械化示范基地。该基地围绕水稻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积极引进并试验示范水稻工厂化育秧、侧深施肥机插、水稻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等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通过信息化手段,基地对社会化服务作业面积进行统计监管,借助“大数据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区水稻生产向绿色机械化方向迈进。
据青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信息化+现代农业”模式成效显著。该模式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不仅推动了全区产业联动,实现了资本、技术和资源的集约化配置,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还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拓展了产业范围,助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方面,农机服务合作社借助“信息化+农业机械化信息平台”,从业人员已达1000余人,农机拥有量达到19853台(套),累计推广安装农机远程电子监测设备3018台(套),推广面积超过5万亩,农机作业面积达15.8万亩,服务农户8万户,实现业务收入3500余万元。此外,区级生态农产品体验中心开展各类农民培训300余场次,培训人员2.3万余人,帮助农民开通微店320家,带动周边乡镇200多户家庭农场及530多户脱贫户投身养殖和电商创业。全区农产品上行销售额和农产品下乡销售额持续增长。
未来,青原区将继续深化探索,持续优化智慧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农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供稿人:彭生苟,贺榕,罗敏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委宣传部)